五洲国际青年行走壶关 “读懂中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时间:2023-08-08 07:01:05

留学生在陶艺作坊亲手制作陶器。王婧/摄

留学生来到辛寨世方醋业参观。王婧/摄

夏雨柔在学刻自己的名字。杨爽/摄


【资料图】

还在壶关研学途中,来自肯尼亚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留学生夏雨柔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跟家人和朋友分享此次研学经历了,“通过这次研学行,积累了很多新的知识”。

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地处太行圣境,从汉代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不仅有着“若非紫团山顶雪,错把壶关当江南”的秀丽自然风光,还有着晋豫文化交融的深厚人文底蕴。7月29日~30日,“五洲国际青年太行研学壶关行”活动在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举办。来自德国、意大利、阿尔巴尼亚等15个国家的留学生走进壶关,在太行陶瓷小镇、辛寨世方醋业、壶林书院开展研学实践活动,还欣赏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壶关秧歌,完成了一场“读懂中国”的行走。

与“太行陶”文化亲密接触

陶瓷业是壶关第一大传统行业。从壶关黄山乡南阳护村一带发现的古陶遗址推断,这里至少在商周时代就有了陶瓷生产。据《壶关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壶关陶业已达到较高水平,楼峰山一带的沙窟、牛盆、上下好牢及大小牛王岭与县城周边的骞堡、程村、清流、韩村及大小山南已形成壶关制陶业南北两个中心。明代牛盆人韩敬德在景德镇官窑做把种师傅,被当地人尊为“壶公”。不仅牛盆村的陶瓷制造业非常兴旺,许多牛盆村的工匠还到外地“行窑作货”,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清朝中期,壶关陶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陶土资源丰富的楼峰山一带及县城周边,几乎“村村有陶窑、户户有陶工”。新中国成立后,壶关所产的陶器制品远销法国、挪威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太行陶瓷展厅,山西太行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富红向留学生们展示了用作酒缸、醋缸等大型储具的陶缸。这种陶缸是利用太行山的陶土生产的,既有良好的气密性,又不会发生液体渗漏,被称为“会呼吸”的陶缸。这种陶缸气孔率大,有利于有益菌群的繁殖,同时,不上釉的特性还能促进酒液、醋液与缸体原料的亲密接触,加快酒液、醋液的陈化和醇化。

展厅中,由山西省珐华器非遗传承人制作的珐华器雕塑让留学生赞叹不已,文房用品、人物造像、花卉、器皿、吉祥兽等,采用了宝石蓝、孔雀绿、金珀黄等各种原矿材料,色彩艳丽,做工精巧,令人目不暇给。

“这些色彩和图案都代表了中国文化,令人叹为观止。”来自意大利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留学生梁文姝感叹。

“陶瓷世界的旅程向我们介绍了一种超越国界的古老艺术,而参观珍贵的展品进一步丰富了我对当地文化的理解。”来自德国的首都医科大学留学生张同在参观太行陶瓷展厅后说。

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韩国留学生刘到京感到,“壶关的陶瓷与韩国的陶瓷有些相似,同时也有自己的特点。韩国的陶瓷是比较文静的美,而中国的陶瓷非常华丽,使用的材料也多种多样,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和文化宝库!”首都医科大学的阿富汗留学生意曼感慨道,“展品经过精心策划,展示了壶关的历史和文化。我对壶关丰富的文化遗产有了新的理解,感觉很充实。”

“在这里,我看到陶瓷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功能和重要性。我对其中的艺术性感到敬畏。感受到了这一古老工艺的魅力。”张同说。

来到陶艺作坊,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太行山的黏土亲手制作陶器。“捏陶土的感觉很像在做意大利面!”梁文姝说。她用黏土捏了一朵绽放的玫瑰。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阿尔巴尼亚的留学生何恩蒂制作了一只碗,并在碗底加上了花纹,“我想要让它看起来更有艺术气息。”

“学习将黏土塑造成美丽陶器的技术,为我了解当地的艺术遗产提供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方法。”意曼说。

首都医科大学外科学专业阿尔巴尼亚留学生艾琳说,“亲手制作陶艺,体验捏、拉、压的过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陶艺的独特魅力,对陶艺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张同用黏土制作了一个杯子,他对制作过程感到兴奋,“有一种和文化遗产相连接的感觉”。

一千年的陈醋味道

辛寨陈醋始于隋唐,成于两宋,盛于明清,传承至今。

千百年间,辛寨人以醋为业,自成一派。辛寨陈醋因村人李咏供奉家酿老醋受封“提牌官”而得名。北宋年间,李咏科考及第,奉调京师汴梁,临行不忘带上几坛家酿的陈年老醋。谁知风味独特的辛寨醋在京师走红,传入宫中,深得皇帝喜爱,被钦定为御用贡品。李咏因进献陈醋有功,受到皇帝敕封“提牌官”。辛寨醋“南可与镇江媲美,北敢与清徐争雄”。

辛寨陈醋酿造技艺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辛寨世方醋业的“二当家”、辛寨老陈醋第六代传承人辛波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做醋的。从宋朝开始,辛寨老陈醋就是给皇室的贡品,到现在已有1000多年了。辛寨世方醋业生产的醋也有各种“年龄”,跟酒一样。“最年轻”的醋70天,一般饭店使用的都是这种“年轻”的醋;年纪最大的醋有30年的,市面上没有销售,只有到辛寨世方醋业才能买到,这种醋“配着吃饺子、吃面都是极好的”。

辛寨老陈醋的原料和配料很有讲究,不仅有高粱、玉米、谷子、麦皮,还有多种中草药料配伍。酿造工艺独特,分熟料和生料两种酿制方法,整个工艺流程要求严格,从配料、发酵、翻缸、淋制、日晒到成醋勾兑,环环相扣,各有规程。辛氏后人发明的“二次发酵法”使物料充分糖化,酿出的陈醋“色泽深紫,体态透红,入口酸,入喉香,回味不绝。辛寨醋酿成后,要根据时间长短,浓度、酸度高低进行科学勾兑,这种勾兑不是简单的掺搅,要由资深专业醋师,按祖传秘方进行勾兑。勾兑后的老陈醋要进行储藏,储藏方法十分讲究,什么醋放置于向阳处,什么醋放置阴凉处,什么醋露天密封储存,什么醋深埋地下,都有一套严格的规程和要求。

在辛寨世方醋业,留学生参观了古老的陈醋作坊,观摩了陈醋的制作工艺。在来到壶关之前,来自越南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留学生潘张暎如只听说过山西有清徐醋,没想到辛寨老陈醋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进醋厂我就闻到醋的香味。”她说,“无论是陈醋制作过程,还是品尝这里生产的口服醋,都让我眼界大开、收获了新的知识与体验。”

“从原材料的选取到发酵、储存,每一个步骤都显露出工匠们的技艺与用心。”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巴基斯坦留学生张扬感慨。他被醋业的历史与传承所打动,他没有想到这个古老的醋作坊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他感叹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留,对辛寨老陈醋醇厚的口感与独特的风味更是印象深刻,“参观陈醋的制作工艺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中国醋的多样性与美味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样的体验让我更加喜爱中国这个美丽的国家,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了期待与憧憬。”

随传统戏曲“穿越时空”

壶关县享有“戏曲之乡”的美誉,2008年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壶关秧歌是当地人的骄傲。壶关秧歌是我国地方小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210多年的历史。壶关秧歌是民间社火的一种表演形式,经常在街头、饭场、打谷场和坑头演唱。它没有弦乐,只有铜器伴奏,所以又称“地圪圈”秧歌和干板秧歌。

在壶关紫团会堂,留学生们观赏了壶关秧歌表演《干石山上的奇迹》。这部剧讲述的是为改变壶关县十年九旱、寸草难生、灾害频发的干石山区地貌,壶关人民经过40年一代代的接续努力,把干石山区变成生态绿洲的故事。看过表演后,艾琳感慨说:“观看这部秧歌剧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了壶关那段历史。不仅增进了我对历史的了解,还让我对中国传统戏曲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首都医科大学的尼泊尔留学生白小梅一边欣赏表演,一边认真地看着舞台两边的字幕显示屏,她说:“每一句台词都充分展示了剧本创作在情节设计和细节呈现上的智慧,让我们每个人都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惊叹于英雄的勇气和毅力。我一直对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和县城的地方戏感到好奇和兴奋。壶关秧歌是壶关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符号,我真的很高兴有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帮助我收集相关知识,更近距离地了解县域文化。”

传承石雕与书院文化

壶关石雕历史悠久,从壶关沙窟遗址出土的石铲、石斧,以及壶关绍良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斧、石锤等古石器可以推测,神农时期,先民便在这里采石农耕。宋、元、明、清的人民都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石雕文化,留下了丰富的石础、石窗台、石碑、石门楼等石雕文化遗迹。

从长治到壶关太行山大峡谷风景区的旅游线上,有一座石头雕刻而成的院落“壶林书院”。它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壶关石雕”传承人刘雄伟,带领徒弟经过10年打造,沿袭400年人文历史呈现出来的文化景观。

刘雄伟告诉记者,壶林书院是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由县令方应明捐资始修的书院,原名尚友书院。清乾隆二十一年,知县马茶再次与地方绅士杜枢、王锡典、郭恒等捐修,更名为壶林书院。2000年,刘雄伟重新兴建“壶林书院”,将其移建于龙泉镇西川底村,就是为了弘扬壶关的石雕文化和书院文化。

新修的壶林书院以石建筑为主体,每一处细节都展示出传统的手工雕刻技艺。“石头建筑是壶关工匠的伟大创造,也是对先辈精湛石雕文化的应用与改良,更是工匠精神、传统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刘雄伟说。

现在,壶林书院还承载了研学功能,研发了“金石文化”活化课程,拓展了古文字、古石刻、古印、古碑拓等优秀文化遗产的践习。

留学生们在刘雄伟的带领下,参观了书院收藏的汉三老墓碑、唐墓志以及乾隆十九年壶关三绝碑大安桥的碑拓等精美石刻,一起诵读了《爱莲说》,还练习用毛笔写下自己的名字,并雕刻在取自太行山的“太行小青”石上。

“古色古香的建筑和精美的雕刻让我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在壶林书院的氛围里,我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智慧的积淀。”张扬感慨道,“书院内保存着许多古老的文物和文献,让我仿佛穿越回了过去,我不禁对历史上的学子的求学之路充满了敬意和好奇。”

夏雨柔说:“在我的家乡肯尼亚也有石雕艺术,我们用皂石雕刻动物和人物形象,这与中国的石雕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文化魅力是相通的。中非文化就如同石雕艺术一样,有着和平友好的底色,但又绽放出多元独特的风采。”

“我学会了如何运用锤子和凿子雕刻出精美的石雕作品。虽然还有些生涩,但在专业艺术家的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技巧,也更欣赏石雕艺术的独特魅力。”艾琳说,“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定会再次踏上壶关的土地,探索更多的美景和文化体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标签: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五洲国际青年行走壶关 “读懂中国”

五洲国际青年行走壶关 “读懂中国”

在太行陶瓷展厅,山西太行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富红向留学生们展示了用更多

2023-08-08 07:01:05
从“中国摄影四十年”读中国、见自己

从“中国摄影四十年”读中国、见自己

“中国摄影四十年”大展上,观众在解海龙拍下的“大眼睛女孩”前驻足。更多

2023-08-08 06:53:23
带着一支英雄连队冲锋——记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连长孙金龙

带着一支英雄连队冲锋——记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连

在不久前的一堂射击教学示范课上,孙金龙10发子弹在1分钟内全部命中靶更多

2023-08-08 05:52:05
松花江流域85条河流超警

松花江流域85条河流超警

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7日在主持水利部专题会商会议时说更多

2023-08-08 05:56:14
黑龙江全力抗击洪涝灾害 捍卫民众生命财产安全

黑龙江全力抗击洪涝灾害 捍卫民众生命财产安全

新华社哈尔滨8月7日电题:黑龙江全力抗击洪涝灾害捍卫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更多

2023-08-08 06:12:48
“逆流”而行,筑起坚不可摧的“青春堤坝”

“逆流”而行,筑起坚不可摧的“青春堤坝”

他们不辞辛苦、前赴后继,充分发挥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在抗洪救灾一线更多

2023-08-08 06:06:03
旱涝急转 启用8个蓄滞洪区 海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迎战洪水

旱涝急转 启用8个蓄滞洪区 海河流域防洪工程体

多年饱受干旱之苦的华北地区近日遭遇几十年不遇的洪水,海河流域防洪工更多

2023-08-08 05:51:19
立秋也有“早”“晚”之分?

立秋也有“早”“晚”之分?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源于此,民间也产生了不少谚语、俗话,如“更多

2023-08-07 23:13:48
+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

精彩放送

太原12个楼盘发放18张预售证 仅有3个项目为纯新盘
    今年9月,太原市房产管理局给省城12个楼盘正式发放了18张预售证。...
截至9月底 杭州共完成不动产登记988.72万件
    房产证、土地证,两证合一了!2016年6月1日,在市民之家举行的全市...
各地继续密集发布楼市宽松政策 多地支持农民进城购房
    近期以来,各地继续密集发布楼市宽松政策,其中包括长春、遵义多...
宁波:关于“带押过户”新模式的7个典型问题权威解答来了
    日前,宁波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试点二手房带押过户新模式。新模式下...
多地政府大手笔回购商品房 苏州拟对10个板块回购约1万套新房
    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出手回购当地商品房。近日,一份苏州市政府部...
市场降温豪宅不冷 媒体:北上广深掀起“豪宅热”
    尽管整体市场低迷,但豪宅板块比较稳定。争取成交,忙完这一次,...
    最新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