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蜗牛”的春天

来源:新民晚报时间:2023-02-17 15:42:54

松江区叶榭镇堰泾村里,新开了一间乡村咖啡屋,菜单上只有一种咖啡,名叫“奶奶咖啡”。因为,在咖啡机前忙碌的“店员”,是两位白发苍苍的七旬老人。


(资料图)

图说:79岁的吴阿姨正在乡村咖啡屋制作咖啡 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摄(下同)

从咖啡馆往北走大约500米,就是黄浦江。此处距离市区大约50公里。和许多不知名的沪郊乡村一样,堰泾村偏远、僻静,空气清新,公共交通不便。村里居住的大多是老人,“老小旧远”在此交集。

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都有哪些安排?几年前,在一群年轻人的张罗下,一个名为“幸福老人村”的项目在堰泾村落地生根。起初,幸福老人村只是一个长者照护之家;渐渐地,多了“微孝家宴”“爷爷奶奶一堂课”等新载体,又多了乡村咖啡屋、蜗牛小院等新空间……幸福老人村,正从49张床位慢慢扩展为“幸福田园养老综合体”。

乡村里随处可见、象征慢生活慢时光的蜗牛,成为了幸福老人村的吉祥物。冬天过后,他们一点一点迈向春天。

原乡养老

天气晴好的午后,自己推着轮椅,在院子里慢慢散步、晒晒太阳,是陆阿婆每天最喜欢的时光。她已经94岁高龄,在幸福老人村住了4年。她的房间就在食堂旁边,一楼,不用爬楼梯。老人耳朵不太好了,要别人凑近了大声说话,才听得见;但精神头不错,还记得自己属马。

蒋秋艳喊她“奶奶”,和她唠家常。陆阿婆告诉她,今年春节自己给前来探望的小辈都包上了红包,随后伸出两根指头,比画了200的手势,笑眯眯的。聊了一会儿,蒋秋艳放下心:“‘阳康’以后,她恢复得不错。”

幸福老人村,又名上海叶榭社区堰泾长者照护之家。这是沪上第一家由社会组织创办并运营的小型乡村养老机构,由薛敏、张家君和蒋秋艳三名合伙人发起,2016年2月对外运营,已走过7个年头。

幸福老人村共有49张固定床位,提供不同等级的住养护理。此外,还兼具日间照料、临时居住等功能,公益服务也辐射周边:食堂,每天早上免费为老人提供100份“微孝早餐”;浴室,免费对老人开放,还有工作人员定期助浴。

“村长”蒋秋艳,自己就是土生土长的堰泾村人。“以前我在城里工作,偶尔回村一次看望外婆,老人每顿吃得不多,好几天的剩饭剩菜就放在桌上,还有小飞虫,看得心里难受。”筹备幸福老人村时,她对堰泾村与邻村的876位老人开展调研,发现不少老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小脑萎缩、脑梗、阿尔茨海默病等,需要照护。

“城里的养老院,农村许多老人住不起;离开村子,老人也不习惯。”幸福老人村的建设初衷由此诞生: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原生态、互助式、不离家的养老服务,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里安享晚年。

图说:老人在食堂用餐

传递乡情

年近九旬的赵荣堂老人,是2019年从上海市区搬进幸福老人村的。选择乡村以前,他考察过许多养老院。市区的养老院相对设施更好,却不是赵荣堂欣赏的环境。对于自己需要什么,他想得很明白。“我不羡慕大楼里的生活。是不是房子好了、设备好了,就好了呢?我不这样认为。”

几年前,赵荣堂在报纸上读到了幸福老人村的有关报道。他心头一动,找了过来。堰泾村几栋相对集中的农宅,统一做了标准化、适老化改造,划分出几个区域可供入住。窗外,就是草坪、树林、农田、水池。护工淳朴本分,“爷爷”“奶奶”“阿公”“阿婆”喊得亲切。试住一阵后,赵荣堂就舍不得走了,一直住到现在。

赵荣堂看中的温情氛围,也让华中农业大学研三学生王丹印象深刻。她正在做一个关于农村嵌入式养老盘活闲置宅基地的研究课题,已和同学走访过多个乡村里的长者照护之家,上周来到了堰泾村。调研中的一个细节,让王丹感触很深:护工阿姨一边向她“吐槽”,照顾老人很辛苦,要关注吃喝拉撒睡等方方面面;一边又时刻惦记着一旁晒太阳的老人,担心着凉,非常自然地为对方系上了衣领处的扣子。

她记录道:“这里的护工阿姨都是本地人,能够用本地话和老人交流。幸福老人村不仅有效盘活利用了闲置宅基地,也为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正如王丹所观察到的,村里不少耳顺之年的“小老人”,都主动来幸福老人村应聘当厨师、当护工,照顾耄耋之年的“老老人”。

护理组长包林妹就是其中之一。退休后,她在幸福老人村接受培训、考取上岗证,工资三四千元,做一休一。对包林妹来说,不仅在家门口有了收入,还有了新的期待:老了以后,也可以在村里过上幸福生活。

图说:由村里的老宅修葺而成的“四房十八间”

走出家门

1979年出生的蒋秋艳,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她曾任多个公益论坛的版主,原本在企业工作时就兼职做公益,之后更是一心扑在幸福老人村上。2015年9月,一直关注“三农”的记者贾佳到堰泾村采访。当时,幸福老人村的设想尚且停留在纸面上,乡村道路还在改造中。

“小竹林旁边就是一条水沟,周围全是蚊子,蒋秋艳拉着我说了好大一堆,说这儿要派什么用,那儿要建成什么样。”就这样,一路跟踪报道,贾佳记录下幸福老人村的一点一滴变化。这些年,她与蒋秋艳一拍即合,从一开始的采访者和被采访者,成为志同道合的伙伴,后来又共同成为松江区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委员,一起观察农业农村与乡村振兴议题。

她们发现,年纪越大的老人,就越会待在家里。“特别是离城镇较远的乡村,老年人腿脚不利索,没有活动场所、缺少亲人陪伴,就更不愿出门。”于是,各种各样形式丰富的活动在村里开展起来。

“爷爷奶奶一堂课”开讲了,老人手把手教孩子草编、木工等乡村手艺,做出一个个木制鸟窝,一同挂到树林里;叶榭学校的“微孝课程”连年举办,小朋友们在老人指导下,学习制作非遗软糕,体验土灶菜饭……去年秋天,在“蜗牛文化节”上,由幸福老人村主创团队携50多位各个年龄层村民共同参与的大戏闪亮登台,不少演员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排演了整整一个月。

“老人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很多人开始愿意走出家门,主动参与更多的公共交往,乡村也有了更多的内生活力。”蒋秋艳说,幸福老人村就像一个万花筒,虽然这些老人住在偏远乡村,但依然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图说:院子里不少摆设都是由旧家具改造而来

挺过寒冬

冬日的堰泾村,土地还没有翻耕,枝头未发新芽,看起来总有些萧瑟。

封闭的铁门还留着疫情的痕迹。过去的3年里,为了守护农村老人这个特殊群体,幸福老人村可谓“严防死守”。去年,幸福老人村采取全封闭管理,行政人员、护理人员都驻扎在村,按照记录在册的统计数据显示,人均约216天,几乎所有办公室都打上了地铺。直到“乙类乙管”下的今天,要进入老人生活区,仍需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然而,今年初,随着感染高峰的到来,幸福老人村还是没能躲过无孔不入的病毒。有的老人送医后离世,有的老人则被家属接回了家。

过去一年,同样也是养老产业的“寒冬季”。员工离职、资源紧缺、运营成本上升……“去年,我们亏损了几十万。”蒋秋艳说,幸福老人村也发布过招聘公告,但不少人听说需要“带上被子”,直接吓得不敢来。

所幸,今年初,市民政局和市财政局联合发布《关于养老机构保护性封闭管理期间用工成本运营支出补助的通知》提到:“将按照养老机构实际收住老人数,以每床2000元的标准安排财政资金给予补助。”员工封控稳岗补贴,也在春节前发放到位,让他们有了些安慰。

寒冬没有浇灭蒋秋艳们的热情,相反,一些新的创意层出不穷。于是,“变废为宝”成为封控期间乐此不疲的事。

被拆除的河道围栏,横在地上、撒上石子,铺成别致的乡村小径;废弃的广告牌装上玻璃,压住干花,做成小桌子;不用的瓦罐半埋在竹林下,风动声响;过期的咖啡豆滴上透明蜡,变身工艺品……就这样,蜗牛小院的“微景观”出现了。在它旁边,一座名为“四房十八间”的叶榭镇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分中心,同样在疫情期间落成完工;蒋秋艳自家农宅改造的乡村咖啡屋,也拿到了营业执照。它们都成为崭新的功能区,吸引年轻村民和城里人来坐坐。

“以前,老人村的活动大多都在院子里;而恰恰是疫情期间,活动暂停时,院落之外的区域形成了。”贾佳坦言,“幸福田园养老综合体”的内涵,正好在这段被封冻的日子里得到了丰富与提升。

图说:幸福老人村的助浴点

幸福悠长

去年10月,幸福老人村的乡村咖啡屋开始营业。堰泾村村民、79岁的吴奶奶,意外接到了“成为店员志愿者”的邀请。

“我平时喜欢喝咖啡,但都是速溶的,不会用咖啡机。我就说,年纪大了,学不会怎么办?”一开始,吴奶奶有些犯嘀咕。为了打消她的顾虑,老人村工作人员一遍遍耐心地教,还拍了操作视频,吴奶奶一有空就翻出来看看,终于可以独立完成卡布奇诺的制作了。

与吴奶奶一样成为店员志愿者的,还有72岁的杨奶奶。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两位老人有模有样地上岗了,“奶奶咖啡”也被正式写进菜单。

乡村咖啡屋门口的小牌子上写着:“这是一杯需要预约的咖啡。”下面跟着一串电话号码。“什么时间、要多少杯咖啡,接到电话后,我们就出门‘上班’。”自从成为志愿者,吴奶奶就多了一份责任感,经常要看看手机有没有电话来。她的家就在村里不远处,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通勤时间”5分钟。

村里陆续有人来参观旅游,或者参加活动,“奶奶咖啡”变得吃香。“多的时候我们一天要做30多杯咖啡。”吴奶奶很骄傲,有事儿忙,她心里也高兴。

“以前想着怎么把49张床位的老人服务好,结果干着干着,想法就多了起来。”乡村咖啡屋只是一个开始,在蒋秋艳的计划里,幸福老人村还要焕发更多创新活力,让“小老人”“老老人”都能实现价值。“我们想建乡村博物馆、口袋公园、慢时光蜗牛生活馆、微型采摘园……吸引更多社会组织来到农村,为老人带去更多幸福感。”

这几天,幸福老人村的工作人员正在整理照护床位,腾挪空间,重新规划区域。二楼的共享办公间也将重新启用。疫情前,曾有不少年轻学生、社会组织、公益志愿者来这里工作,迸发创意火花。

就在蒋秋艳的隔壁,邻居春梅正考虑着将农宅好好装修一番。她与家人有了做餐饮的初步计划。

堰泾村里,更多变化已经悄然发生。

新民晚报记者 杨洁

标签: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特稿|“蜗牛”的春天

特稿|“蜗牛”的春天

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都有哪些安排?几年前,在一群年轻人的张罗下,一个名为“幸福老人村”的项目在堰泾村落地生根。更多

2023-02-17 15:42:54
环球热文:54名中国蓝天救援队员归国抵沪,上海海关设置绿色通道提供通关便利

环球热文:54名中国蓝天救援队员归国抵沪,上海海

17日,部分结束土耳其救援任务的中国蓝天救援队成员共54人,搭乘EY862次航班从阿联酋阿布扎比落地上海浦东机场。更多

2023-02-17 16:02:42
世界看热讯:针对房贷提前还款难等问题 央行、银保监会召开部分商业银行座谈会

世界看热讯:针对房贷提前还款难等问题 央行、银

针对部分借款人违规使用经营贷、消费贷提前还款的情况,要求商业银行持续做好贷前贷后管理,加强风险警示;监管部门将加大检查处罚力度,及时更多

2023-02-17 11:59:10
商务部: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每日速递

商务部: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每

近年来,商务部积极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在全国确定两批共80个试点地区,在今天(16日)举行的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介绍,目前,试更多

2023-02-17 11:57:09
每日头条!一张日程表折射中国经济活力

每日头条!一张日程表折射中国经济活力

张云的手机里最近更新了一张1月份以来的无人机编队表演日程表,上面红、绿、蓝等不同颜色字体,密密麻麻地标注了公司在中国30个城市的10万架次更多

2023-02-17 12:04:14
又是一年春耕忙 粮食“稳产增收”有了新盼头

又是一年春耕忙 粮食“稳产增收”有了新盼头

春耕始,万物生,春耕春种对于夺取全年农业丰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九方面部署,第一项任务更多

2023-02-17 11:49:14
赶订单忙生产 全力推动工业经济积极恢复

赶订单忙生产 全力推动工业经济积极恢复

初春烟台,寒风微凉,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制造商力高新能源的生产基地一片火热。企业创始人王翰超告诉记者,今年一季度,企业预留在手订单收入预更多

2023-02-17 11:52:50
马上评|走出象牙塔 走向大市场

马上评|走出象牙塔 走向大市场

更需要各方支持。更多

2023-02-17 11:38:32
+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

精彩放送

太原12个楼盘发放18张预售证 仅有3个项目为纯新盘
    今年9月,太原市房产管理局给省城12个楼盘正式发放了18张预售证。...
截至9月底 杭州共完成不动产登记988.72万件
    房产证、土地证,两证合一了!2016年6月1日,在市民之家举行的全市...
各地继续密集发布楼市宽松政策 多地支持农民进城购房
    近期以来,各地继续密集发布楼市宽松政策,其中包括长春、遵义多...
宁波:关于“带押过户”新模式的7个典型问题权威解答来了
    日前,宁波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试点二手房带押过户新模式。新模式下...
多地政府大手笔回购商品房 苏州拟对10个板块回购约1万套新房
    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出手回购当地商品房。近日,一份苏州市政府部...
市场降温豪宅不冷 媒体:北上广深掀起“豪宅热”
    尽管整体市场低迷,但豪宅板块比较稳定。争取成交,忙完这一次,...
    最新见闻